在仓储物流领域,分拣模式的设计直接影响效率、成本与准确性。播种式与摘果式是拆零拣选的两大类,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。以下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,方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。
一、 定义与特点
1. 播种式拣选
订单播种示意图
也称为“商品别汇总拣选”,先汇总多个订单,按商品集中拣货,再逐个按订单进行分货,形似“播种”。
作业逻辑:多订单合并→按商品汇总拣货 → 二次分拣 → 复核包装
l 订单汇总:系统将一批订单(通常是一个时间段内或特定波次的订单)的需求汇总。
l 按商品汇总:计算这批订单对每种商品的总需求量。
l 批量拣货:分拣员(或自动化设备)按商品进行拣货。
l 按订单分播:将批量拣出的商品(如上图托盘货物),按照各个订单的需求,“分播”到代表各个订单的容器中(如上图推车)。通常在专门的分拣区进行,分拣员根据电子标签或系统提示,将相应数量的商品放入对应订单的容器中。
特点:每次处理多个订单,“先合后分”,操作复杂,适合处理大批量订单(订单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多),不同订单相同货物的比例越高越能提高效率。
2. 摘果式拣选
也称为订单别拣选,按订单逐单拣货,完成一单后再处理下一单,拣货人员在各个货物储位间巡回取货,形似“摘果”。
订单摘果示意图
作业逻辑:单次拣货 → 复核包装 → 下一单
特点:每人每次只处理一份订单,快速反应,简单易操作,适合品种较少,不同订单相同货物的比例低的情况。
二、 模式对比
特征 | 摘果式分拣 | 播种式分拣 | 对比分析 |
核心理念 | 一单一拣 (Order Picking) | 先合后分 (Batch Picking + Sortation) | 摘果式直接面向最终订单;播种式包含批量拣取和二次分播两个阶段。 |
行走模式 | 订单驱动:为每张订单走完整路径。 | 商品驱动:先按商品走路径(批量拣),然后在固定点分播。 | 摘果行走距离长(尤其订单量大时);播种显著减少行走距离(尤其SKU集中度高时)。 |
订单处理 | 单张订单顺序处理。 | 多张订单并行处理(批量拣和分播)。 | 播种式订单处理吞吐量更高,尤其适合订单量大、订单行少的情况。摘果式订单处理速度相对较慢。 |
效率关键点 | 优化单张订单的拣货路径。 | 优化订单批次大小、分播区的效率(如采用电子标签系统)。 | 播种效率提升潜力更大,但依赖批次策略和分播设备。 |
准确性 | 要降低差错率,需设置复核工序。 | 分播环节是关键风险点,容易放错订单格口,需良好系统和流程控制。在分播过程中可兼顾复核。 | 播种式在智能系统支持下准确性更高。 |
空间需求 | 如果直接在仓储区摘果,不需要额外区域。 如果设置额外的摘果区,商品品种决定区域大小。 | 在仓储区外,需要额外的分播区(播种墙/分拣台)。播种墙格口/分拣台数量与一批次处理的订单数有关。 | 在有摘果区的情况下,一般摘果区占地面积要比播种区大(货架长、流水线复杂)。 |
设备/系统要求 | 相对简单:拣货单(如有WMS则采用PDA、PAD)、拣货车即可。 | 更复杂:通常需要电子标签系统或自动化分拣线支持高效分播,需WMS支持波次汇总。 | 播种式对系统和设备投入要求更高。 如有摘果区,采用电子标签货架或输送线,如品种较多则相对播种式设备投入更多。 |
灵活性 | 高:易于处理紧急插单、优先订单、特殊订单(大件/异形)。 | 低:批次一旦形成,插单困难;处理大件、异形商品效率低或不便。 | 摘果式应对波动和特殊情况更灵活。 |
适用订单特征 | 订单行多 (每单商品种类多)、订单差异大、大件/异形品、订单量不稳定、高价值等。 | 订单行少 (每单商品数量少种类少)、SKU集中度高、订单量大且稳定、标准化小件商品。 | 核心差异点:播种式在“少品种、大批量”需求下效率优势显著;摘果式在“多品种、小批量”及灵活性要求高时更优。 |
典型应用场景 | 订单量小、商品多样,如B2B订单、大宗订单、大件商品、医药仓(高准确率要求)、品类复杂的长尾仓。 | 订单量大、商品种类集中,如B2C标准件仓(尤其爆品)、配送中心、标准品制造仓库。库区分散、分区域拣货后再播种等。 | 根据订单情况可采用混合模式、边拣边分 |
三、 关键选择因素
选择哪种分拣模式,或如何组合使用,取决于以下关键因素:
1. 订单行特征: 平均每张订单包含的商品种类(行数)和数量。订单行越少,SKU越集中,播种优势越大。
2. 订单量、稳定性: 日均处理订单量大小及波动性。量大稳定更适合播种。
3. 商品特征: 商品大小、重量、形状、价值、存储方式(整箱/拆零)。大件、异形、高价值品通常更适合摘果。
4. SKU集中度: 订单SKU重复率越高,播种批量拣效率越高。
5. 准确率要求: 对分拣准确率要求极高时,摘果或有优势(或需在播种分播环节投入更多保障)。
6. 时效性要求: 订单履行周期要求。播种通常整体吞吐量更高,但单个订单从开始到完成可能比摘果慢(有等待批次和分播环节)。如紧急插单频繁,需“一单一拣”确保灵活性和及时性,则适合摘果式拣选。
7. 仓库布局、自动化水平: 仓库大小、货架布局、是否使用自动化设备(如AS/RS, 分拣机器人)等。
8. 投资预算: 播种式通常需要更高的系统(WMS)和分播设备(如电子标签)投入。
在实际运营中,很多仓库会采用混合模式,以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点:
l 分区摘果: 将仓库划分为区域,分拣员在区域内用摘果方式处理分配给该区域的订单行。完成后订单在不同区域间传递。
l 波次拣选+分播: 这是最接近播种式的混合,但波次策略可以更灵活(如按配送路线、承运商、时间窗等)。
l 边拣边分(SDS): 在拣选一件商品时,系统实时将其分配给一个或多个订单容器,融合摘果(按路径拣货)和播种(动态分配)。如AGV在货架间移动时,系统实时将所取商品分配至车上多个订单容器;或者“货到人拣选”+分拣员,
l 按品类/区域分模式: 对仓库中SKU集中度高的区域(如爆品区)采用播种式,对长尾SKU区域采用摘果式。
四、 总结
没有绝对“最好”的分拣模式,只有“最适合”当前业务场景的模式。
摘果式胜在简单、灵活,适合订单结构复杂、订单分散、波动大、有大件/异形品、响应要求高的场景。
播种式胜在效率高、吞吐量大,特别适合处理海量的小件、标准化商品订单,尤其是SKU集中度高的场景,品种多、订单复杂的情况。但其成功高度依赖合理的批次策略、高效的电子标签/分播系统以及严格的流程管理以保障准确率。
决策者需要深入分析订单数据(订单行分布、SKU集中度、订单量等),结合商品特性、投资预算和运营目标,才能做出最优分拣模式选择,或者设计出高效的混合分拣策略。